索引号 011378025/2022-29272 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仙桃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文日期 2022-03-17
文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2-03-17
名称 仙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览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仙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览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发布时间:2022-03-17 来源:仙桃市文化和旅游局
字号:

仙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览表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共计1项)

类别

名称

备注

传统美术

仙桃雕花剪纸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共计3项)

类别

名称

备注

传统美术

仙桃雕花剪纸

国务院

传统戏剧

荆州花鼓戏

国务院

传统美术

仙桃麦秆剪贴

国务院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共计13项)

类别

名称

备注

传统美术

仙桃雕花剪纸

湖北省人民政府

传统戏剧

渔鼓皮影

湖北省人民政府

传统美术

荆州花鼓戏

湖北省人民政府

传统音乐

沔阳民歌

湖北省人民政府

曲艺

沔阳善书

湖北省人民政府

曲艺

沔阳渔鼓

湖北省人民政府

曲艺

沔阳道情

湖北省人民政府

传统技艺

沔阳三蒸制作技艺

湖北省人民政府

传统美术

仙桃贝雕

湖北省人民政府

传统美术

仙桃麦秆画

湖北省人民政府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太乙金刚拳

湖北省人民政府

传统技艺

沙湖盐蛋制作技艺

湖北省人民政府

传统技艺

毛嘴卤鸡制作技艺

湖北省人民政府

仙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序号

姓名

身份证号

传承项目

批次级别

公布时间

备注

国家级

1

潘爱芳

42242719450925****

荆州花鼓戏

第四批国家级

2013.1.16


2

邓友谱

42900419470910****

麦秆剪贴

第五批国家级

2018.5.08


省级

3

杨正发

42900419440216****

仙桃雕花剪纸

第一批省级

2008.12.26


4

翁吟樵

42900419440124****

仙桃雕花剪纸

第一批省级

2008.12.26


5

鲁美姣

42242719371110****

荆州花鼓戏

第二批省级

2010.12.13


6

蔡海林

42900419430102****

渔鼓皮影

第二批省级

2010.12.13


7

陈林英

42900419460513****

沔阳民歌

第三批省级

2012.7.18


8

严爱军

42900419650703****

荆州花鼓戏

第三批省级

2012.7.18


9

伍义志

42242719461225****

渔鼓皮影

第三批省级

2012.7.18


10

李佑光

42900419530227****

渔鼓皮影

第三批省级

2012.7.18


11

李洪源

42242719450904****

沔阳善书

第三批省级

2012.7.18


12

夏祖勤

42900419420124****

沔阳渔鼓

第三批省级

2012.7.18


13

李和鸣

42242719570126****

沔阳三蒸制作技艺

第三批省级

2012.7.18


14

卢才军

42900419631020****

渔鼓皮影

第四批省级

2014.9.28


15

汤运波

42900419450406****

渔鼓皮影

第五批省级

2018.12.29


16

罗银山

42900419541001****

太乙金刚拳

第五批省级

2018.12.29


17

马又甫

42900419500629****

仙桃雕花剪纸

第五批省级

2018.12.29


18

闵明辉

42900419730812****

沔阳道情

第六批省级

2022.05.24


19

徐银枝

42900419620722****

仙桃贝雕

第六批省级

2022.05.24


20

邓小军

42900419730923****

麦秆剪贴

第六批省级

2022.05.24


21

秦明

42900419800219****

沙湖盐蛋制作技艺

第六批省级

2022.05.24


市级

22

 

42240119690423****

仙桃雕花剪纸

市级

2017.12


23

荣延东

42900419490819****

仙桃麦秆剪贴

市级

2017.12


24

罗德军

42242119691219****

荆州花鼓戏

市级

2017.12


25

向杰忠

42900419670512****

荆州花鼓戏

市级

2017.12


26

龚贻鹏

42900419641025****

仙桃皮影戏

市级

2017.12


27

张俊平

42900419660401****

仙桃皮影戏

市级

2017.12


28

杨四芬

42242719530405****

沔阳民歌

市级

2017.12


29

魏铁汉

42242719751024****

沔阳三蒸制作技艺

市级

2017.12



仙桃渔鼓皮影戏

仙桃渔鼓皮影戏在元、明时期因唱腔以汉腔、楚腔、秦腔和川腔为主,也含有荆楚民间小调,故被称为弹戏皮影。至元末清初,仙桃、潜江、天门一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影子表演、词格及筒子腔、歌腔等唱腔。据《沔阳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沔阳绣花堤皮影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兄弟引进皮影戏”。渔鼓皮影戏又称筒子腔皮影,因伴奏器具为“渔鼓筒”而得名。

渔鼓皮影其唱腔以筒子腔、歌腔为主,以打击乐伴奏,一唱众和的形式演唱。以沔阳渔鼓为主腔,分为平腔、悲腔、凤尾腔、琵琶腔、花腔五大类,共50多种。歌腔的唱腔种类有男腔、女腔、丑腔、天官赐福腔、八不就腔、杂花腔六大类。唱腔以筒子腔、歌腔为主。筒子腔的曲牌种类有男女平腔、男女悲腔、丑平腔、琵琶腔、快活腔、观音腔、汉韵腔、双勾廉腔、双鱼尾腔、龙抬头腔等十六种音调。按不同的腔调分十字句、七字句、五五七五字句或五五七字句。歌腔的唱腔种类有男腔、女腔、丑腔、天官赐福腔、八不就腔、杂花腔(又名黑哇腔)六大类,唱词结构以七字、十字为准。到周天元时,于1923年出现筒子腔与歌腔合流,其词格韵有先、消、板、修、歌、麻、洋、语、亲、乖、为、克、四、中、福十五种韵脚。

渔鼓皮影的剧本分即兴创作和文学创作两种,渔鼓皮影戏演唱剧目多达三百多种。这些剧目少有现存的文学脚本,大都是只有剧目的条文。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或剧情即兴发挥,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筒子腔皮影四句即换韵,歌腔则要求一段情节,且文学性较强,故江汉平原皮影艺人有“口头才子”之美誉。

渔鼓皮影的影子长70厘米至80厘米,属“门神谱”类大皮影,分“皮格”、“汤格”、“郭格”和“杨格”,用上等黄牛皮为材料雕刻而成,正派人物用阳刻手法,花脸、丑角等用阴刻手法,各行当脸谱造型和行头源于戏剧,文影装一只手,武影装两只手,雕刻工艺总体上讲究圆润,既要有装饰美,也要充分体现夸张、浪漫的手法。

渔鼓皮影唱词合辙押韵、语言通俗诙谐,曲调高亢豪放、欢快活泼,影子线条清晰,形象逼真。其保留的楚俗、楚文化和楚音乐之地位极其重要。


仙桃麦秆剪贴

仙桃麦秆剪贴又称麦雕,是以麦秆为主要原料,以刻刀、烙铁、蜡盘、剪刀为工具,经加工处理,巧妙制成工艺品的一种剪贴艺术。2013年10月公布为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4年12月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仙桃麦秆剪贴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怀王墓发掘出的麦杆画作品至今两千多年。仙桃麦秆剪贴于清道光年间传入沔阳,据《邓氏族谱》记载,清道光年间,邓修成、邓之红、邓之烈兄弟于沔阳府城镇用麦雕制作喜联、寿幛,经两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流行于湖北省仙桃市及江汉平原地区。

仙桃仙桃麦秆剪贴的制作工艺包括构图、制作麦秆贴片、过稿、雕刻、烙、粘贴、装裱等,具备镂空、反衬、叠彩、镶丝、透雕、翻版、撒点、剔刻、堆砌、热烫冷烫等工艺,同时吸收雕花剪纸、烙画、贴画、国画、版画、浮雕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作品效果具有清晰的层次、合理的透视、自然的光感,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装饰美,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题材包括花鸟虫鱼、龙凤、山水人物、风景建筑、书法等,其中的花鸟虫鱼、龙凤呈祥等寓意吉祥,充分反映了尊龙崇凤的荆楚文化特点,充分表现了荆楚文化和江汉水乡地方特色。

仙桃麦杆画曾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2008年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金奖,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深受广大观众好评,2013年,代表性传承人邓友谱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是流行于湖北境内长江、汉水三角洲平原的地方戏曲,早年由沔阳、天门一带民间艺人发起并组成班社,由闹年的“地花鼓”逐渐走向半职业和职业的或舞台、或平台演出,昔称“花鼓子”,或称“骷髅花鼓”,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其历史起源缺乏文献记载,仅戏曲史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详细地记述了该剧种的形成过程。

荆州花鼓戏自形成剧种后,便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流行于沔阳(含今洪湖)、天门、潜江、监利、汉川、京山等县,并逐渐推进临近的钟祥、荆门、江陵、应城、云梦、汉阳及湖南的岳阳、华容、南县、澧县、常德和鄂东南的崇阳、通城、蒲圻等县。

荆州花鼓戏代表剧目

草台时期的花鼓戏剧目多为“单篇戏”、“对子戏”,后发展成“三小戏”即:小生、小旦、小丑,所演剧目大多是反映婚姻爱情,家庭纠纷的生活戏,剧目达170多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师承相传一百多年的《站花墙》、《斩经堂》。

荆州花鼓戏音乐

荆州花鼓戏唱腔分主腔、小调两大类,主腔有高腔(悲腔)、圻水(败韵)、四平、打锣腔(还魂腔)等合称为四大主腔。高腔豪放抒情,高亢激昂;圻水既有抒情,又有叙事并重功能;四平由起、承、转、合四句组成,是主腔中唯一用曲牌形式表现的唱腔,适宜抒发刚柔并济,忧思互成,欣喜若狂等情绪。打锣腔是一种专供男女老少等角色叙述、描述、怨述、哀述之功能,主腔多为板腔体结构,是荆州花鼓戏唱腔主体。小调有单篇牌子、专用小调、插曲等。专用小调一般是一剧一调、专曲专唱,插曲是这些民间流行的小调照搬插入剧中,以富色彩,多为曲牌体结构。

荆州花鼓戏击乐伴奏

荆州花鼓戏击乐牌子,来自江汉平原的民间锣鼓。如:“道教锣鼓”、“车水锣鼓”、“蚌壳精”、“高跷”等,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汉剧的锣鼓点。伴奏乐器包括锣、钹、小锣、马锣、堂鼓、简板、竹兜等。本剧种专用的独特的锣鼓牌子有“挑千子”、“高腔梗子”、“腰锤”、“三起板”、“八哥子洗澡”等。

荆州花鼓戏的特技

1、摘花。见于《站花墙》中《站墙》一折,丫鬟引小姐至花园途中。丫鬟通过“拉藤”、“扑蝶”、“赶蜂”、等表演身段,“空手”巧妙地摘出各色鲜花来。

2、带彩。根据角色需要,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脸上、鼻腔或口腔出现鲜血,称为带彩。见《归天》、《访友》、《杀惜》等剧目中。

3、“咬碗”。见《鸡人血》中,陈氏临刑在法场上,桂娃送来“刑别饭”,陈氏一口咬去将碗咬缺一大块。

4、打嗝。如花魁醉酒上场时,在朦胧摇晃定场亮相,从胃部发出较长嗝声,时人称谓从嗝声中闻到悠长的酒香

5、死眼。它区别于一般的“狗血”,而“狗血”是双眼对视,以表示惊恐之状,见《胡迪骂罗》中,胡迪被小鬼抓进油锅时,双眼向下插,眼珠呈现白色良久,直至被鬼放下,苏醒后才恢复原状。

经过几代文艺工作者的努力,荆州花鼓戏的唱腔音乐日臻成熟、表演形式日趋完美、剧目内容日渐丰富,由此花鼓戏成为了广大观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倍受江汉平原儿女的青睐。


仙桃雕花剪纸

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沔阳雕花剪纸,其历史悠久,从沔阳越舟湖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一磨制石铲上的穿孔和陶器上的刻纹来看,不难找到剪纸镂空与雕刻工艺的渊源”沔阳雕花剪纸是以纸为主要原料、刻刀、蜡盘为工具,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配景寓意传情、图案丰满均衡等特点,具有写实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烈的特征。
流行普遍的有鞋边花、鞋垫花、帽花、涎兜花、枕头花、蚊帐花、罩飘花、窗花、喜字花等百余种类、2000多个样式,大多用于妇女刺绣服饰、头饰、鞋饰和床饰等。
2007年6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仙桃贝雕

湖北仙桃市盛产淡水珍珠贝,品种繁多、壳质坚硬、色泽绚丽,清代末年,民间艺人用贝壳作原料制成各种工艺纽扣,这是仙桃贝雕的源头。

仙桃贝雕选用淡水贝壳,运用装饰手法,吸收中国绘画及玉、牙、木、石雕等传统艺术表现技巧,经精心设计、雕磨、组合、镶嵌、装饰而成,有花鸟、人物、山水、古建筑等。

仙桃贝雕题材广泛,寓意深刻、色彩绚丽、工艺精美,富于鲜明的江汉水乡特色和荆楚文化内涵,曾荣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第二届北京博览会银获并载入《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


沔阳道情

沔阳道情又称湖北道情,是在沔阳打硪号子、沔阳花鼓戏、沔阳渔鼓的唱腔、曲牌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在表演、曲目、曲牌音乐上不断积累演变而成的一种曲唱艺术。沔阳道情音乐性较强,板腔丰富,地方风味极浓。是湖北影响较大的地方曲艺形式之一。沔阳道情是道教的产物,古时是道徒传教、化斋必备一种基本技能。随着道情题材的扩大,道情作者和演唱者也在扩大。清乾隆年间,由于一批文人雅士介入道情创作,使道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后逐步衍变成民间的说唱艺术。

沔阳道情用沔阳地方语言演唱。主要为一人站唱,也有两人以上演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演出乐器有渔鼓筒,竹简(长约70cm-80cm,末端向外弯曲,上装有铜铃),另有二胡、四胡、大三弦等伴奏乐器。演唱时表演者左手怀抱渔鼓筒并打击竹简,右手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头击渔鼓筒。边唱边打竹简,控制速度和节拍,渔鼓筒只在前奏和间奏时才打。道具简便,演唱和表演比较灵活。


沔阳渔鼓

沔阳渔鼓,又称道情渔鼓、筒子腔、南话筒。据《中国音乐词典》载:相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传入沔阳后衍变发展而成。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有著名渔鼓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张洪显、刘泡等四人,民间称之为沔阳渔鼓中的“三根半筒子”。后又产生了“沔阳渔鼓行会”。1911年前后,渔鼓与皮影戏合流,常为皮影戏伴唱。沔阳渔鼓唱腔中的哭灵腔、观音腔、道士腔,据传是道情讲唱道教故事的遗存沔阳渔鼓有五大音乐唱腔,即:平腔、悲腔、鱼尾腔(又称凤尾腔)、琵琶腔、杂花腔。等二十几种曲牌。沔阳渔鼓以唱为主,说白有散白、韵白之分。沔阳渔鼓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两种。沔阳渔鼓无疑是我国鼓乐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今天沔阳渔鼓一代新人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活跃在仙桃乡里民间、街头巷尾和红白喜事等场所。

2011年6月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沔阳善书     

沔阳善书是一种以宣讲帝王诏会、劝人行善为内容,以韵白相间、讲唱结合为特点的曲艺形式,又称“讲圣渝”、“说贤书”等,民间称之为“太平书”、“化春福”和“哭善书”等。大致形成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流行仙桃全境及周边县市,以仙桃城区、沔城、胡场、通海口、沙湖、长埫口和西流河最为集中。旧时的讲唱活动很盛行,常有“五里三台书”的场景。九十年代,沔阳善书都不乏讲唱艺人和听众。

沔阳善书的内容以劝人行善的公案、传说故事为主,如《义仆救主》、《翰林洞》、《冤冤相报》、《酒色案》和《白玉圈》等等。中心少不了一个善字,善的中心是潜心积德、广行善事,方得善终。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关系,劝人行善。

沔阳善书的特征主要是说表,也叫宣讲,是以说唱为主,表演形式分为单案与对案(单口和双口),主讲为主案,配讲为抉案。沔阳善书没有乐器伴奏,全靠艺人一张嘴。沔阳善书的唱腔十分丰富,突出的特点是多少离不开一个“哭腔”,因此,民间多称为“哭善书”,凡唱词部分,多用不同的哭腔演唱。善书的唱要求唱腔逶婉动听、唱腔多样、唱中有悲。唱时自行起腔,抱字行腔,有板有眼、高低起伏,催人泪下。沔阳善书的说,要根据书中人物的性格、年龄、性别等特征,说出不同的语调,注重吐字清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沔阳民歌

沔阳民歌是沔阳(今仙桃市)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当中创作形成的,具有沔阳田园风貌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以高亢,优美的曲调注入中国民歌之林,成为我国民歌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沔阳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据新修《沔阳志》截,大致可分为八种,即:号子、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革命历史民谣、新民歌等。这些民歌大都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表达了他们悲喜的情绪和憎爱的情感,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沔阳民歌形式以七音、五音为主,间杂三音、四音,以至八音的句子不等,长短参差,错落有致。大都采用比较的手法,其意境高远,意味深长,富于哲理,且语言优美,清新自然,声情并茂,幽默诙谐,悠扬流畅,有着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